说过年,免不了要说"糕”"团"的,因为中文讲究修辞法。其有一条修辞格"谐音双关","糕“与"高“同音gao,有高兴,高升高中升官的意思。所以受到人们的喜欢。糕,也就成了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,一直沿承之今。 说到美食,当然要说年糕。最近中央四台下午播出介绍据世界第一河的我国大运河大型记录片,每档地点,均有介绍当地风情民俗和不同的美食。糕点介绍是少不了的。 年糕有麦面做的,也有米粉做的。暂且不说北方多姿多彩的麵糕,只说说大运河两岸的米糕。尤其江南人家,过年情有独钟喜欢用糯米粉做的年糕,吃年糕,寄托着来年的希望与理想。 一、少年时过年 回忆少儿过年,一过腊月卄五,我親娘(祖母,常州俗语)就会筹备做年糕的材料整备。预约了阿姆(伯母)婶娘(常州方言)前来帮忙,明后天再去帮邻里做工,终会互帮二、三天。记得我親娘一早起来烧水和(huo)米粉,粳糯米粉3/7开,蒸出糕点不会塌陷。等到我親娘"和好“搓掐成几大团,就等邻里帮忙一起做糕团。很快先搓成的长或元宝形的糖生糕做好了。我的小孃孃(姑妈)就去大灶烧火整备蒸糕。这时我小学也已放年假,帮着做事。先把约三尺直径的大笼格内铺上一层棕蘖(nie 干芦苇叶),把生长糕或大元宝形糕放上,上笼蒸。大约过上二十几分钟蒸熟,婶娘就教我从锅上取下,先点上红头表喜庆,再如何把蒸笼掂动,再把蒸糕簸(bo 上下颠动),把它颠在已清洗好的大蚕篇上。等到伯母婶娘把常州特色的萝卜丝、红豆沙馅的团子做好時,几笼格的糖糕也逐全蒸好了。我就忙着再把生团子排在笼格内,再上灶蒸…… 其实过年自制糕团,享受的是过程,舒心悦目,开心地过着,比吃甜糕还开心。所以说,民风乡俗的传承,流传至今,它的意义,它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是刻印在人们的心头的。 二、成年时过年 (往日上海人过年) 我成年了,随着祖辈一个个离世,我离开祖屋,来到了大城市上海。 五、六十年代,全国商品紧缺,实行计划经济,所有食品均要凭票购买。年尾蒸糕点场面没有了,新年调龙灯、走马灯、放鞭炮的玩耍没有了。只是去逛逛城皇庙,自己成了看客,参与的的感觉,热情的场面没有了,感觉当然不一样。年味大打折扣,纯粹是休息。偶有堂表兄弟姐妹聚会,也是会歺一次,嚐不到新年的喜悦。 到了六十年代,往事不堪回首,国家三年自然災害,加上苏I修的背弃协议,天災人祸,真是难过。那時,连田地里因缺肥料卷心菜也卷不起来,成了喇叭菜,哪有米粉做糕点。我乡下的奶妈和姑妈,自己的口粮也不多,还是省下糯米粉五斤,赤豆三斤,芝麻一斤的邮包寄来让我们过年。"过年"把两地的親情连结在一起,民风乡俗才得以连续…… 那時的过年,口号是“十年赶超(英国)腾陆普(汽车轮胎)”,“快马加鞭上…”我妈小年夜还要上夜班,到大年夜早晨在回家,过年也是来不及准备。上海小户人家,且月25斤/人,配给鱼肉票也只是少得可怜。想买好一点的鱼肉,有人隔夜在菜场摊位前放上竹篮,甚至放上一块砖也作人头排号。到翌晨三、四点钟就要一人照顾二、三个摊位的排号位子。当我妈大年夜早晨晚班出来,睡上二、三个小時,就要起来买、汰、烧,准备老常规过年。那時忙归忙,苦虽苦,虽没有儿時过新年那样穿新衣,吃美歺的喜悦,也没儿時过年热闹,但还希望堂或表兄妹聚聚。有一次,我们兄妹几个,在苏州河边的上棉四厂边的垃圾码头吊车前祘是选了好风景,照了张像作最美的留念。现在苏州河河水由黑臭变清,经市政府规划,两岸已成了景观道路,成了休闲观景的好地方。真正今非昔比。 三、今日过年 似水流年,人到老年,“乡愁”记录着人间的思念。 老人不再喜欢过年,但还是有人撩动着你的心。这几年,每年除夕前,终有親友送礼或问候。我堂妹和堂嫂就会邮来一大箱的年糕寿团。哪一箱箱的年糕和团子,送来了说不尽的乡愁情怀,尤其是哪萝卜丝和红豆沙作馅的家乡特色点心,暖我心肺,甜我情怀。我堂妹来电说,"真快,如今我们也到了暮年,远离家乡,但乡愁之情还被祖屋牽着。现今虽交通方便,高铁如织,必竟老了,寂寞的老屋在等我,回家一次已很难了。所以只能说一句“大家尊重!” 是的,今年是个特殊的年。新冠肺炎疫情还很严重,过年最好的礼物,已不是往年的“年糕”,而是大家响应政府的号召,“宅在家,勤洗手,出门戴口罩”,大家一起去战胜疫情病魔,祝愿亲友有一个健康的身体。 中国人过年,思的是“慎终追远”的民族美德;想的是传承民风乡俗。今年春节,难有大型活动的庆祝,待来年战胜疫情,继承国富民强传统,为我中华民族出力,我全民最庆祝,乐一乐吧! 任展宏 2021,1,27 作者简介: 任展宏,笔名红柳,年八旬,高级讲师,现旅居加拿大。全国优秀教师,上海市侨界优秀知识分子,上海市成人语文教育研究会会员,加拿大中国笔会会员。在国内外《北美時报》、《加拿大商报》、《明报》民坊、《加拿大网络电视》、《中国教育报》、上海《语文学习》、《闵行统战报》、《武进日报》等发表作品百余篇,已出版《红柳随筆》。 |